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驳斥有关雷锋的各类谣言,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稿件来源: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6-16

现在,网络上对雷锋的质疑已经成为一种常态。提到雷锋,我们总会问:

 

1、为什么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

2、为什么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

3、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么精彩的文字?

4、雷锋为何能频繁调动,常能请假外出?

5、雷锋哪来那么多钱捐款?

6、雷锋有没有皮夹克手表?还是艰苦朴素的偶像么?

7、雷锋白天打手电看书?真的假的?

8、雷锋是捡粪便高手?

9、西点军校里有雷锋现象么?

请耐心看完本文,相信会给亲们一个较为满意的答复。

一、“每次雷锋做好事的时候,都恰好遇到了摄影师”——一场由“摆拍”引发的公案,雷锋留下的照片到底是真是假,雷锋是“影帝”还是模范?

基本上每一名中国人的脑海里,都保留着很多雷锋的照片:有头戴军帽持枪立正的,有擦汽车的,有帮助战友学习的,有扶老携幼的,有给战友让饭的,有给伤病员送月饼的,有到储蓄所取钱的,还有为人民公社捡粪的……然而在当下,这些曾经振奋了亿万中国人的照片,却变成了质疑雷锋精神的“铁证”,比如:


1、《雷锋擦汽车》。有人吐槽:哪有擦汽车还佩戴荣誉勋章的?何况哪有这个姿势擦汽车的,不把衣服弄脏了么?能看到擦的地方么?明显是伪造,是假的。


2、雷锋送老奶奶回抚顺。有人吐槽:雷锋是在出公差回部队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老奶奶并送回家,同时一定掏出了自己的IPHONE给摄影师CALL了个电话,然后摄影师乘坐直升机赶到现场,为雷锋拍了这张照片。同时大连《新商报》副总编辑王盛波说:“这张照片上的老太太就是我奶奶,而在拍这张照片之前,雷锋根本没护送过我奶奶回抚顺。显然是假的。


3、雷锋在帮助战友学习。有人吐槽:很明显是在训练或者执行任务间隙,利用点滴时间进行学习,此时摄影师神一样的出现了。


4、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有人吐槽:战友忘带午饭是一件十分偶然的事,当雷锋把自己的饭让给战友时,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


5、雷锋在修车。有人吐槽:摄影师又神一样的出现了,不过汽车挡泥板底下貌似没有螺丝哦。


6、雷锋到储蓄所取200元钱。有人吐槽:尼玛,神一样的摄影师无处不在……取个钱还躲在柜台后拍人家。


7、雷锋去抚顺西部医院给伤病员送月饼。有人吐槽:这次雷锋是和摄影师一起去的……

等等……

不仅是神一样的摄影师和“摆拍”动作受到吐槽,很多网友还质疑:

1、在1960年前后,照相可是个稀罕事,而在雷锋参军的两年多留下的照片却高达两百多张,一定是作假;

2、雷锋(雷锋所在部队)很早就“预感到”自己(雷锋)会牺牲,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所以提前派摄影师跟随,预留200多张照片下来,供全国人民今后瞻仰。

难倒雷锋真的是“影帝”,真的是其所在部队造出来的“神”么?

答案是否定的。

事实上,网友们的质疑也没有错。雷锋生前留下照片共计300余张,其中有223张都出自雷锋生前战友、沈阳军区工程兵宣传助理员张峻之手。其中黑白照片199张,彩色照片24张。而且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张峻接受采访时,就已经公开言明:自己所拍摄的雷锋照片中,一些属于“补拍”、“摆拍”。

张峻


张峻和雷锋的合影。

通过这张雷锋和张峻的合影,我们能够看到,张峻是大尉军衔,而雷锋只是一名普通战士,一名大尉为啥要为一名普通的战士摆拍这么多的照片?

因为有一个我们应该知道的常识、细节被忽略掉了,那就是:雷锋生前已经是从沈阳军区涌现出来的全军典型


这张照片拍摄于19608月,是张峻给雷锋拍的第一张照片。在这张照片上,刚刚入伍8个月的雷锋胸前还别着参军前获得的“鞍钢先进生产者”的奖章;在这个时候,雷锋的事迹刚刚受到沈阳军区工程兵和沈阳军区的重视,沈阳工程兵政治部派遣张峻对雷锋进行采访,并调查核实雷锋向抚顺市望花区和平人民公社和辽阳遭受洪水灾害群众捐款的事迹。在平时就喜欢照相的雷锋请求张峻为其照相,才有了这么一张照片。此时,雷锋也被安排在自己的连队作事迹报告,之后邀请他作报告的单位越来越多。

伴随着沈阳军区《前进报》的宣传和时间的推移,雷锋的事迹受到《解放军画报》、《解放军报》等军队媒体纷纷转载,之后《中国青年报》等全国性大报也开始转载,雷锋的名气开始从军队向全国扩展。直到1962年春节前后,总政下达指示,要为雷锋举办一个个人学习毛主席著作标兵展览。沈阳军区接到命令后,决定由张峻以及沈阳军区的四五名成员组成班子为展览进行前期准备。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补拍照片。因为雷锋做了好多好事,都过去了,没有留下照片,所以要补。

根据张峻回忆,筹办小组主要的参考雷锋的日记和他报告的讲稿。但他们同时发现,日记里边的内容很多都是雷锋的读书体会,这个没法补拍,只能找日记中的具体事补拍。

鉴于补拍照片工作的严肃性,当时的沈阳军区工程兵党委给筹办小组约法三章:

第一,补拍内容必须是雷锋曾经真实做过的事情,不能搞假新闻;

第二,能补的补拍,不能补拍的画幻灯;(这里的能不能,主要讲技术手段,像雨夜送大娘,你再去找回来,下雨再来一遍?这个不可能)

第三,补拍的照片要经得起推敲。

然而这些补拍的照片纷纷出现了问题。比如因为摄影技术不过关,深夜学毛著无法拍摄,照片变成了雷锋在白天打着手电学习;比如雷锋在8月里为人民公社捐款,照片里的雷锋却穿着棉衣;比如,没有找到那位老大娘,而是找别人代替,等等。因为照片经不起推敲,同样也遭到了沈阳军区领导的质疑。然而,照片的补拍和幻灯片的制作还没完成,雷锋就突然离世,这些原本用于学毛著标兵的展览被用作了规模更大的对雷锋的追忆仪式上。

所以,也谈不到什么神一样的摄影师,人家早就说了,就是补拍,摆拍。而且这些个补拍、摆拍都有真实的依据。

然而谈到这里,很多网友就说了:我们不管,只要是补拍、摆拍,就是作假,我们就不认同。

那我们就只好讲讲“摆拍”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自摄影技术发明以来,就被赋予了记录历史画面的神圣职责,而因为一些比如时机消逝、天气、光线、没有抓拍住等技术难题和人为原因,摆拍一些符合历史事实的照片,也是在允许之列的,而且也是当时国际上的通行做法

比如这张:


这张照片是前苏联叶夫根尼·哈尔杰伊拍摄的苏联士兵将红旗插上德国帝国议会大厦的照片。然而,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这张照片并未真正捕捉到那个历史性时刻。这幅照片是叶夫根尼·哈尔杰伊于194552日,也就是苏联占领德国议会大厦第3天布置拍摄的。也就是说是摆拍的。

什么?前苏联的照片不足采信?

那好,看这张:


这张照片是二战时美国一幅著名摄影作品,《国旗插在硫磺岛上》。作者是美联社的随军记者乔·罗森塔尔JoeRosenthal)。这张照片在《生活》杂志发表后引起轰动,赢得了次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后来被制成雕塑,印成邮票,刻在纪念币上,被视为美国精神的象征。而事实上,当·罗森塔尔赶到时,升旗仪式已经完毕,国旗早就插好了。于是,为了见证历史性的时刻,只好再插一遍。毫无疑问,也是摆拍的。

还有这张:


大名鼎鼎的《胜利日之吻》。据说是在1945814日(北京时间815日)发生在纽约时代广场的一幕亲吻。时值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纽约民众纷纷走上街头庆祝胜利。一位水兵在时代广场的欢庆活动中亲吻了身旁的一位女护士,这一瞬间被《生活》杂志的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抓拍下来,成为传世的经典历史画面。从此以后,每年814日都有数百对男女在时代广场重现胜利日之吻,以纪念二战结束。而事实上,据照片男主人公吉姆·雷诺尔斯回忆,这张照片拍摄于19455月,是摄影师阿尔弗雷德·艾森施泰特根据《生活》杂志老板的授意而拍摄的。从创意、构图,直至被吻护士小姐身体的姿态,都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不凑巧的是,这幅照片拍成后因种种原因未能及时发表,而在3个月后才公布于世,以至于造成季节服装与时代背景的错位。也是摆拍。

还有这张:

大名鼎鼎的《乌干达旱灾的恶果》。英国自由投稿摄影记者迈克·威尔斯拍摄于1980年,被评为1981年第24届荷赛最佳新闻照片。摆拍。

什么?这些都是过去式,现在我们不摆拍了,好吧,请看这个:

 

这是今年111日下午,法国总统奥朗德、德国总理默克尔等40余位国际政要在巴黎共和国广场举行大游行,悼念袭击中的遇难者,同时显示团结,共同反对极端主义时拍摄的照片。

这张也是当时的照片,看起来很宏伟、很悲壮,貌似和人民站在一起:

 

 

但是,当时某电视台的俯视图像告诉了我们,现场其实是这样的:

 

很明显,摆拍。而值得注意的是:政要们的这种摆拍方式已经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摆拍,而是作假、作秀,已经与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补拍的雷锋照片产生了本质区别。

此外,以真实著称的纪录片,摆拍也是一种常用手法。以“摆拍”的方式还原真实世界并不等于造假,只要这种方式表达的是有真凭实据的事实。

比如:

 

世界上第一部纪录片《北方那努克》就是由“纪录片之父”、美国导演罗伯特?弗拉哈迪要求爱斯基摩当地居民“摆拍”成的。事实上,在罗伯特?弗拉哈迪前往阿拉斯加拍摄该影片时,爱斯基摩人已经普遍使用猎枪作为捕猎工具了。但是导演为了还原爱斯基摩人传统的生活方式,仍要求爱斯基摩人使用传统的捕猎工具进行“摆拍”。尽管这种“摆拍”的手法颇具争议,但丝毫不影响该片在纪录片历史上开创性的地位。

比如:

 

在自然历史纪录片领域以严谨著称的BBC,在拍摄纪录片《美丽中国》第二集《云翔天边》中,应该出现在中国西南森林里的红腹角雉的画面,事实上是在英格兰西南的萨默塞特郡一个野生动物公园摆拍的。

比如:

 

 

BBC的《冰冻星球》中北极熊出生的场景是在设置于荷兰一家动物园的人工场景中而不是在野外拍摄的。

再比如:

 

 

法国导演雅克?贝汉的《迁徙的鸟》曾获得奥斯卡最佳纪录片提名,该片最震撼的场景之一是一只鸟被陷在原油里无法挣脱,场景里的原油“沼泽”实际上是剧组利用成桶的巧克力浆制造的人工场景。

说了这么多,如果大家还以“神一样的摄影师”来质疑雷锋作假,以“影帝”吐槽雷锋的话,我绝对无话可说。事实上每一张摆拍背后,都有真实的故事,比如这张:

 

 

给战友王延堂送饭盒。其实就是根据雷锋19601021日的日记:我发现王延堂同志坐在一旁看着大家吃午饭,他回答说,我今天早上吃了两盒饭,没有带饭来。于是我拿出了自己带的一盒饭给他吃,我虽然饿一点,让他吃得饱饱的,这是我最大的快乐……”进行补拍的。

至于这张的拧螺丝细节:

 

 

有网友表示:“挡泥板里有螺丝,小灯转向灯就在挡泥板上装着,我开过老解放。”还有网友说:“雷锋那个年代的路基本都是土路,下雨后都是泥泞不堪,下一次雨以后挡泥板板上就是厚厚的泥土,所以每次车辆保养都要把轮子拆下来进行清理泥土(雷锋这个架势),这类泥土干了以后都很硬,必须用扳手、锤子之类的敲才能掉”仅供大家参考。

最后上一张刮倒杆子砸倒雷锋的J7-24-13号嘎斯汽车,看看挡泥板上有没有车灯极其固定装置:

 

请别跟我说车灯是焊接上去的。

事实上,在很多人的回忆中,雷锋爱好文艺、特别喜欢拍照,如果能活到现在的话,还真有可能是一名很好的演员或者摄影家。

 

摆拍这个事,如果照片是现场拍摄——“出门还带个摄影师,太假了吧”

照片是摆拍——“事后造假,有什么说服力”

没有照片——“没图你说个XX!”

 

 

二、“雷锋做好事从来不留名,但总是记在日记里”——雷锋为什么把自己做的好事都放在的日记里怀念?到底是真是假?

其实雷锋不是参军以后才开始写的日记。

那时的雷锋还叫做雷正兴,1956年于荷叶坝小学毕业后不久,就到了乡政府做通信员,11月,年满十六岁的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开始了为期一年的机关工作生活。

平时写日记、能写日记,在当时算是文化人的特征,这种氛围我想至少80后早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