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热点关注 > 正文

驳斥有关雷锋的各类谣言,雷锋精神永垂不朽

稿件来源:甘肃省互联网新闻中心 发布时间:2015-06-16

的童鞋们还是能有所感触的。

对于好学上进的雷锋来讲,写日记不仅能锻炼文字,还有提高文化素养和人生格调的意思,于是在1957年的秋天,雷锋开始学着写日记。当时雷锋在组织部的同事彭正元还记得雷锋特地向自己请教怎么样才能写好日记。也许,原团山湖农场办公室干部方湘林是最早看过雷锋写日记的人。19584月,是雷锋主动把日记递给他看,据方湘林回忆,我希望真有爱情日记,可仔细一看,写的全是政治与技术方面的内容,如下放干部总结评比大会记录,自己在大会上的发言提纲,拖拉机性能、拖拉机驾驶规则等等

这也正印证了一点:在雷锋的日记里,大多数都是摘抄的文字,有毛主席的文章段落,有科学技术的内容,有会议的记录等等,自己的经历只是其中一小部分。

而雷锋日记的被发现并得到宣传,也是一段机缘巧合。196010月底,沈阳军区工程兵政治部把雷锋暂时借调到沈阳,到军区工程兵所属各单位做忆苦报告。在雷锋出发前,军区政治部副主任王寄语为了能进一步了解雷锋的成长过程,就打电话给工程兵10团政委韩万金,让他转告雷锋把自己的日记带上。雷锋就带了五本日记来到军区第一招待所。王寄语被日记的一些内容所打动,安排摘抄分发给党委常委们阅读。不久,《前进报》总编辑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他们在雷锋作报告临时住的办公室里,偶然从雷锋的床上发现了雷锋写的日记,看了几段觉得很好,就请示王寄语能否借去看看,王寄语当即表示赞成。

嵇炳前协同新华社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前往军区机关了解雷锋的事迹,促成了《雷锋日记》于1960121日在沈阳军区机关报《前进报》上首次以一个版的篇幅摘录发表。当时的标题是听党的话,把青春献给祖国——雷锋同志日记摘抄。这次共摘发了雷锋从1959830日至19601115日的日记15篇。当时只是作为辅助学习雷锋的一个形式,在部队里流传。

雷锋去世后,1963118日,沈阳军区政治部要求《前进报》社编选《雷锋日记》,由党政组组长董祖修负责。当月下旬,董祖修从军区文工团借来十人,将雷锋遗留的九本日记、笔记,全部抄录下来,准备仔细核对后进行选编。

1963年120日,《前进报》又用了将近一个半版的篇幅,摘录发表了32篇雷锋日记,其中包括1960年发表过的15篇。

关于董祖修带到总政的日记抄件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在沈阳军区,核对过程中,当时为了宣传报道的需要,为了让《雷锋日记》早日问世。董祖修曾经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过。自196335日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发表后,全国各地记者纷至沓来,到《前进报》要雷锋日记摘抄,有的执意要阅读雷锋日记原稿。为防止珍贵的雷锋遗物丢失,又能解决新闻宣传的需要,董祖修把雷锋的日记本拆开,然后组织人手前来抄写,抄完之后再装订上。

日记抄完之后,董祖修请报社与军区印刷厂同志把拆开的本子亲手送到印刷厂装订。军区印刷厂特意请一位老师傅,按照精装的办法,把几册日记本一针一线地装订起来,然后把封面粘好。

不久,雷锋的日记本、笔记本共9本,连同雷锋其他遗物一起,被征集到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作为宝贵的精神财富,长期珍藏。

雷锋日记抄件在上交之后,经总政宣传部审查,共选辑121篇,约45万字,于19634月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这是在全国范围内发行的第一本内容丰富、文字准确的雷锋日记。这本日记的出版,满足了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的急需,也成为对雷锋的永久纪念

对雷锋遗留下的日记,工作组都是按照时间顺序,一天一天地核实、鉴别。其中雷锋记录生活、工作、学习的日记,很容易认定;但很多日记记录了一些富有深刻寓意的精辟论断、名言警句等,就必须仔细分析,因为里面有的是雷锋写的,有些似乎不是。对照雷锋的笔记本可以看出,雷锋平时看了很多书,做了不少摘记,有的注明了出处,有的却并未注明。雷锋日记里引用最多的是毛主席语录

例如日记里有一段话这样写道:一个人出生在世界上以后,除了早夭的以外,总要活上几十年。每个人从成年一直到停止呼吸的几十年的生活,就构成个人自己的历史。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写自己的历史。每个共产党员和每个共青团员都应该想一想,怎样来写自己的历史——我要永远保持自己历史鲜红的颜色。当时工作组以为是雷锋自己的话,收录进最早的《雷锋日记选》版本中,列为第一篇。等过了几年,才发现这段话原来摘自中央党校杨献珍的一篇文章。于是在《雷锋日记》再版时便删去了这段摘记。这段话当时还曾被误为雷锋的话成为了《人民日报》组织的第一次报道雷锋的文章的引语。

工作组对雷锋日记中有关事实过程、人名、职务、单位、番号、地名、时间、数字等,都一一核对过。但在发表时还是做了一些技术处理。为了保密,将雷锋日记中的部队番号一律改成××部队;将不便透露姓名的人名,改成×××。经过反复研究,还将部分语义重复、过时的话语、用词等,做了删节。

最后一共选辑了其中的121篇,约4.5万字编辑成书。19634月,《锋日记》由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发行,这也是第一本正式出版的《雷锋日记》。

 

收藏在军博的雷锋日记原件

 

 

 

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雷锋日记》

值得一提的是,总后勤部后勤学院教授刘高平,对于雷锋日记的真伪,有过一段描述:“2012815日,我应邀出席了抚顺公祭雷锋大会,此行我采访了雷锋知情者余新元、薛三元、易秀珍、石素琴等20多人。当我问及《雷锋日记》是真的吗?这些年逾古稀的老人先是惊诧,然后肯定地说,绝对是真的。因为他们中许多看过雷锋写日记,熟知雷锋有写日记的习惯。20136月,为进一步求证,我再次专程去了辽阳、鞍山、抚顺和沈阳军区雷锋团雷锋纪念馆核实《雷锋日记》史实,找了参加整理出版《雷锋日记》的李振魁,拍摄《雷锋日记》原始影件的欧达龙以及雷锋文物收藏家吴铁库、诸时银等,他们证实并告诉我,雷锋共有9个日记本,整理发表有多种版本,董兴喜收藏43种版本,最多的一个版本公开出版的日记是171篇,都是雷锋本人手迹。他们说原始日记在沈阳军区档案馆或北京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为求证,我又去了位于沈阳市皇姑区塔湾街77号的沈阳军区档案馆。该馆服务利用科朱军领科长提供了雷锋专柜档案,让我查阅,但大多是影印件,朱科长告诉我唯一的原始件在军事博物馆。回京后,我询问了军事博物馆资料室主任周俊萍,军博是否藏有原始《雷锋日记》,她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有。我有意查询,她解释说,军博正在改扩建工程,文物库房全部都封存了,待工程竣工开馆后,才能查阅。并表示,《雷锋日记》原件按国家一级文物保管,军博改扩展还有筹建一个雷锋专题馆的计划,届时《雷锋日记》及雷锋文物的许多原件都将向世人展示。至此,《雷锋日记》的真相寻查应该有结论了。”

可见,雷锋日记,所记录的并不光是自己的生活工作经历,更多的则是他通过摘录、记录进行学习的一片“自留地”,我们在出版发行《雷锋日记》时,只是选择性的摘录了他的一些好人好事和精彩作品,一定程度上带来了这种“光记好事”的错觉。

三、“雷锋是天生的文学巨匠,十几万字的日记,没有一个错别字”——小学毕业的雷锋为何能写出那些既优美又饱含力量的文字?到底是真是假?

雷锋确实是高等小学毕业。但是小学毕业并不意味着他只有小学毕业的文字水平。《雷锋日记》中的很多段落都是极其的精彩,但并不能因此否定雷锋的著作权。

我们都说,细节是魔鬼,因为它蕴藏着真实。让我们看看雷锋人生中的一些细节:

 

 

1955年,六一儿童节,雷锋参加少先队队日活动,担任大鼓手。这是雷锋(前排左一)和老师、同学在长沙烈士公园过少先队队日时的合影。雷锋是学校的文艺活动积极分子,这也许跟他从小跟着六叔祖走街串巷唱过皮影戏,有音乐和表演的天赋有关。在学校里,他一直都是文艺骨干,跳舞、演讲比赛、打球等各种活动都能见到雷锋的身影,因为学校里只要有活动就少不了雷锋,同学因此给雷锋取了个‘浮头鱼’的外号。

1956年夏天,雷锋从荷叶坝小学毕业,几年里,雷锋勤奋学习,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好评。在毕业典礼上,他代表同学们进行发言。

1956年11月,雷锋被推荐到望成县委做公务员。到1958年春天为止,他从事机关工作一年多,学会了记日记,期间还被评为机关模范工作者。

1958年春天到9月,雷锋在团山湖农场当了县里第一个拖拉机手。在团山湖工作期间,雷锋在县级报纸《望城报》发表人生第一篇文章《我学会开拖拉机了》。据当时县委组织部的彭正元回忆,在一次和雷锋一起散步时,雷锋跟他认真地谈起过自己的“作家梦”,他希望自己也能把“改天换地”的现实用文艺小说的形式表现出来。而且雷锋还想写一部自己的家史,他断断续续地写了一些,但后来被遗失了。《雷锋全集》里收录的《一个孤儿》的自传体小说,或许就是保存下来的其中一些片段。

同年,他写下短篇小说《茵茵》(猜测与其相恋对象王佩玲有关),虽然文学性不太高。在团山湖的8个月里,他陆续写下《南来的燕子啊》、《台湾》、《歌颂领袖毛泽东》、《党救了我》、《啄木鸟》、《我的感想》、《以革命的名义》、《人定胜天》、《排渍忙》九首诗歌。

1958年9月,报名去鞍钢的雷正兴改名为雷锋,据当初与雷锋同去报名的张建文(原名张希文,县放映员)老人回忆,雷锋对他说,雷正兴这个名字是叔公起的,有家道兴旺之意,旧社会我连家都没有,说什么家啊,我想趁报名当工人时候改过来。他说自己最近常在乌山、金山行走,觉得山能登高望远,不会迷失方向,我想改名叫雷峰。张建文觉得改得好,让雷锋也帮他改一个,雷锋就以为建设新文化为寓意帮他改成了张建文。于是,两人在报名表上,一个填了雷峰,一个填了张建文。后来,雷锋找县委书记赵阳城提出了改名的想法,不知内情的赵阳城提了个建议,你是到钢铁厂,钢铁铜银都要有金,你这个字,右边不变,左边换个金字旁就准确了。这样,雷锋到鞍钢报到起就采用了新名字。

1959年12月,雷锋入伍,作为新兵代表在全国欢迎新战友大会上发言。之后间或抽调到团业余演出队。

1960年25日,辽宁省《辽阳日报》发表雷锋文章《温暖如家》。

1960年8月,雷锋开始在自己所在的连队中作忆苦报告。

之后,雷锋陆陆续续开始在各个单位进行报告,直至离世。

 

 

这张是雷锋还在团山湖当拖拉机手,并且兼职夜校语文教师时在照相馆摄影棚照的,背景是小桥流水,他脖子上围着文艺范的围巾,手里拿着书卷,脚上穿的是黑色皮鞋,嘴唇红红的,一幅浪漫文化人的造型。

雷锋的文化程度是不高,但是我们有理由相信,一个能代表同学发言的好学生,一个有“浮头鱼”外号、积极活泼的文艺骨干,一个爱写日记的模范机关工作人员,一个能给自己和好友改名字的小文化人,一个兼职夜校语文老师的拖拉机手,一个经常发表文章、爱写小说现代诗的文艺青年,一个代表新兵在火车站发言的新兵蛋子,一个能够给众人作报告不怵的小战士,最重要的,是一个勤奋好学的青年,具备写下《雷锋日记》精彩篇章的人生基础。

最后摘抄一段1958年雷锋还在团山湖农场时写下的诗歌《南来的燕子啊》,供大家参考:

南来的燕子啊!  

新来的候鸟,从北方飞到了南方,

轻盈地掠过团山湖的上空,闪着惊异的眼光。

我分明听清了呢喃的燕语,

像在问:为什么荒芜的团山湖,

今年改变了模样?

南来的燕子啊!

也许母燕曾向你说过旧时的形象;

往日的团山湖——

湖草丛生,满目荒凉,洪水一到,一片汪洋,

十年前有人三次收款,三饱私囊,

围垦团山湖只是一个梦想。

如今的团山湖啊——

良田万顷,满垄金黄,

微风吹过一片稻香。

新修的长堤像铁壁铜墙,

洪水已再不能称凶逞狂。

红旗插在社会主义的农场,

到处是谷满仓、鱼满舱,

祖国又添了一个鱼米之乡

南来的燕子啊!

你是这样轻快地飞翔,

许是欣赏这美丽的景象:

蜿蜒的八曲河像一条白银管,

灌溉这片肥沃的土地,

团山湖与乌山对峙,

是天生成的一幅屏障。

这景象是诗情也是画意,

活跃在这诗画般怀抱里的工人,

更是些生龙活虎般的健将。

南来的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