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红肉是如何增加癌症风险的呢?最近的一项研究给出了部分答案。
资料图片。曹子豪摄
多吃红肉促癌的原因被发现
2024年10月,刊发在《癌症发现》期刊的一项研究显示,过量摄入红肉增加结直肠癌风险,红肉中的铁能重新激活端粒酶,从而诱导结直肠癌的发展。
研究使用了结直肠癌患者的样本发现,细胞铁感应蛋白Pirin会与红肉中的铁相互作用,以铁依赖的方式重新激活端粒酶,解锁了癌症的限制,从而诱导癌症发展。
此外,研究还发现一种潜在的治疗方法,一种小分子SP2509,可以阻止端粒酶再激活,并抑制了肿瘤的生长。②③
红肉到底应该吃多少合适?
看完研究,有人会问:“不吃红肉,只吃白肉行不行?”
首先,增加结直肠癌风险,不代表一定会发生癌症。
其次,四川大学华西广安医院临床营养科临床营养师蒋文静2024年在“华西医生”公众号刊文介绍,红肉中的铁含量较高,有助于预防贫血。B族维生素含量较丰富,对维持神经系统的正常功能至关重要。
一点红肉都不吃,容易导致身体铁元素不足,进而导致疲劳乏力、头晕、心悸及缺铁性贫血等。④
所以,红肉可以吃,但要注意摄入量和类型。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的数据,2015—2017年,我国城乡居民每标准人摄入畜肉(即“红肉”)量为72克/天,推荐摄入量为:
18~65岁成人:40~75克/天
65岁以上人群:40~50克/天
同时《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还建议,少吃深加工肉制品(培根、火腿、香肠、牛/猪肉干、肉罐头等),少吃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优先选择鱼,每周最好吃鱼2次。⑤
这4种红肉,再馋也要少吃
1.加工肉制品
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肿瘤内科主任医师潘战和在“肿瘤专业医生”刊文介绍,加工肉,具体来说就是经过盐腌、风干、发酵、烟熏或其他处理,用以提升口感或延长保存时间的任何肉类。比如,香肠、热狗、火腿、腊肉、咸肉、腌肉、熏肉等。
加工肉的目的一是为了提升口感,二是为了延长保存时间。以前穷的时候更多的是为了延长保存时间,比如腊肉,腌肉。现在生活条件好了,不必要再这样了,建议尽量吃新鲜肉。
当然偶尔满足一下口福而吃一点点,通常也问题也不会太大,但要知道,致癌没有所谓安全剂量,只是概率大小不同罢了,所以能不吃尽量不吃,偶尔吃一点也不要有太大的心理压力,至少收获一些心理愉悦感。⑥
2.烧烤的红肉
烤肉、烤串等烧烤肉类也建议少吃。中国营养学会会员、注册营养师薛庆鑫2023年在科普中国刊文指出,烧烤属于高温烹调,温度最高可达370℃,在这样的高温下肉类会产生杂环胺和多环芳烃,二者都属于致癌物,致癌物含量会随着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通过饮食摄入多环芳烃的途径中,煎炸和烧烤食物就占到了绝大多数。⑦
因此,老人吃红肉的烹调方式,建议选择炒肉、炖肉、蒸肉饼、做成馅等,尽量不用煎炸、烧烤等方式,不仅不利于消化,且存在致癌风险。⑧
3.冷冻太久的肉
冷冻很长时间的肉要少吃或不吃。中国肉类食品综合研究中心副总工程师臧明伍2023年在中国消费者报采访中介绍,肉类在-18℃以下冷冻保藏,虽然可以抑制大部分微生物的生长,但冻结过程中大量冰晶的形成会造成细胞破裂,影响肉的食用品质,解冻时汁液流失,造成营养物质和风味品质的流失。另一方面,冰箱并不是无菌环境,冻肉如果保存不当,例如没有密封、生熟混放等,都可能导致微生物的滋生繁殖。长期保存,肉类仍有变质的可能。⑨
4.高脂肪的红肉
可以多选择一些脂肪少的红肉吃。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我们平时饮食摄入中,畜肉(红肉)占动物性食物总量的比例最高,其中猪肉摄入比例又是最大的,而禽肉最低。⑤
然而,畜肉的脂肪含量较高,以猪肉为最高,其次是羊肉、牛肉。鱼肉的脂肪含量低。
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营养科罗斌及吴萍2020年在健康时报刊文提醒,我国居民传统的食肉习惯还是以吃红肉为主,因此建议每周食用红肉不超过3次,并尽量以鱼肉或鸡肉、鸭肉等白肉替代。⑩
来源: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