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中国疾控中心2022年春节健康提示

稿件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 发布时间:2022-01-30 16:29:30

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温馨提示:当前仍处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时期,在享受欢乐祥和的新春佳节之际,还要重视新冠疫情防控,同时还要预防人感染禽流感、季节性流感、诺如病毒感染、食物中毒和一氧化碳中毒。

重点提示

1.正在流行的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和德尔塔株传染性强,我国自然流行率极低,绝大多数人依然面临较高的感染风险。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建议尽早接种,未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员建议尽早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基础免疫接种超过6个月者,建议按通知尽早接种加强剂次。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人员严格限制出行;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人员非必要不出行,确需出行的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建议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假期避免外出。要避免非必要的跨境旅行。旅行期间要服从旅行目的地新冠防控工作的有关要求,准备口罩、免洗手消毒液、消毒湿巾等物品。与他人接触时,佩戴口罩、保持距离,勤洗手,减少人群聚集活动,控制聚餐人数规模。旅行归来后要做好自我健康监测。这些措施也可预防流感等冬春季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

 

2.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活禽市场,不要购买活禽,鼓励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减少禽流感暴露感染机会。

 

3.节假日期间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外出就餐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尽量食用熟食,生吃瓜果要洗净;不喝生水。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保持良好的就餐方式,尽量选择分餐方式,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4.冬季室内燃煤取暖、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或小型油、汽发电机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预防一氧化碳中毒。

 

相关风险的特征及具体预防措施

 

1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

随着新冠病毒德尔塔和奥密克戎变异株先后在全球范围广泛流行,全球疫情仍处在高水平流行状态。2022年1月1日至20日全球平均每日新增病例约255.5万,截至1月20日全球累计报告病例数超过3.36亿例,累计死亡数超过556万人(实时疫情详见中国疾控中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分布http://2019ncov.chinacdc.cn/2019-nCoV/global.html)。疫情输入我国的次数增多,入冬以来,我国境内局部地区已发生多起因输入病例导致的本土聚集性疫情。随着节日期间境外回国人员增多、境内人员流动性增加、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等重大活动在即,都使得2022年春节期间,我国境内面临的疫情输入风险和传播风险加大。

主要预防措施

 

未接种新冠疫苗者建议尽早接种,未全程接种新冠疫苗的人员建议尽早完成全程接种,新冠疫苗基础免疫接种超过6个月者,建议按通知尽早接种加强剂次。当前境外疫情严重,个人出境旅行感染风险高,建议个人充分权衡出行时机和必要性,非紧急不出境,减少旅游等非必要事由的人员跨境流动。

入境人员在接受14天集中隔离后的7 天健康监测期间,在第 2 天和第 7 天各进行一次核酸检测,每日早晚各测量一次体温,做好症状监测,并向社区(村)如实报告。如出现发热、干咳、乏力、咽痛、嗅(味)觉减退、腹泻等症状,应立即告知社区工作人员,并配合前往医疗机构就诊,就诊时如实告知医务人员流行病学史。居家健康监测期间非必要不外出,如需外出,做好个人防护,规范佩戴N95/KN95防护口罩,避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不参加聚餐、会展、旅游、培训等聚集性活动;限制出入学校、工厂、福利院、养老院、商场超市、办公楼、游乐场、大型农贸市场、影剧院等人群密集场所;不得前往棋牌室、KTV等密闭场所。

境内疫情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人员严格限制出行;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人员非必要不出行,确需出行的须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严格限制前往中、高风险地区及所在县(市、区、旗),非必要不前往中、高风险地区所在地市的其他县(市、区、旗)。特殊情况需要出行的,需经属地疫情防控机构批准。我国境内各地新冠疫情风险等级可在国务院网站专栏(http://bmfw.www.gov.cn/yqfxdjcx/risk.html)、手机应用程序“国务院客户端”或微信小程序等实时查询。

建议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出行和不必要的聚集。发热病人、健康码“黄码”等人员要履行个人防护责任,主动配合健康监测和核酸检测,在未排除感染风险前不出行。境内高风险岗位人员应尽量避免出行,确需出行的须满足脱离工作岗位14天以上且持48小时内核酸检测阴性证明,并在所在单位报备。我国境内各地新冠疫情防控措施可在国务院网站专栏(http://www.gov.cn/zhuanti/2021yqfkgdzc/index.htm#/)实时查询。

出行前,如出现发热、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暂时中止出行计划,以避免旅途劳累症状加重,并在做好防护情况下及时就诊,进行核酸检测和风险排查。旅行期间,乘坐飞机、火车等交通工具时要遵守秩序和乘务人员管理要求,全程佩戴口罩,做好手卫生,妥善保存票据以便查询,并遵守目的地疫情防控规定。如旅途过程中出现头痛、乏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干咳、发热等症状,须取消或中止旅行,并立即到就近的医疗机构就诊,进行核酸检测和风险排查。假期期间不参加大规模人员聚集性活动,家庭聚餐聚会不超过10人,确需举办的聚会尽可能缩小活动规模。自行举办5桌以上宴会等聚餐活动的个人,须向属地社区居委会或村委会报备。与他人接触时佩戴口罩、保持距离,经常洗手。咳嗽、打喷嚏时注意遮挡,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

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学生或务工人员需按照单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旅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学生或务工人员需按照单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旅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学生或务工人员需按照单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行归来,继续做好个人健康监测,应自我观察14天,一旦出现身体不适,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自己的旅行史。高校或务工人员较多的企业,学生或务工人员需按照单位要求提供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返校或返岗。

2

 

人感染禽流感

入冬以来,我国在禽类间发现了禽流感疫情。南方少数地区也报告了人感染禽流感的散发病例。人感染禽流感的主要感染来源是接触染毒的活禽或去过受污染的活禽市场。患者初期一般表现为流感样症状,如发热、咳嗽、少痰,可伴有头痛、肌肉酸痛和全身不适。重症患者病情发展迅速,多呈重症肺炎等表现。

 

主要预防措施

 

尽量避免接触活禽或活禽市场,若必须接触,应加强个人防护,如戴口罩、手套,并尽快用肥皂及水洗手,尽量避免用手触摸眼、鼻口。

鼓励购买集中宰杀处理好的冷鲜或冰鲜禽;不要从活禽市场或流动摊贩处购买活禽家养,更不要与原有家禽混养。

购买鲜、活、冻禽畜时要注意查看检疫证明。

勤通风,减少在人群密集、空气流通不畅的场所逗留;若有发热及呼吸道症状,应戴上口罩,尽快就诊,并告诉医生发病前有无禽类接触史或是否去过活禽市场。

3

 

季节性流感

季节性流感在我国北方省份通常有冬春季流行高峰,南方省份则有两个流行高峰,即冬春季和夏季。每年流感的季节性流行可导致大量的病例,多数为轻症病例,少数为出现并发症的重症病例。重症流感主要发生在老年人、年幼儿童、肥胖者、孕产妇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等高危人群,也可发生在一般人群。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季节性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可以显著降低接种者罹患流感和发生严重并发症的风险。流感病毒易于变异,世卫组织每年都基于对下一个流行季节流感病毒流行株的预测结果提出全球流感疫苗株的推荐意见,全球各国的疫苗企业根据世卫组织的预测结果生产当年的流感疫苗,因此不同年度流感疫苗针对的流感病毒株可能会有所差异。在大多数年份,流感疫苗与流感流行毒株的匹配较好,具有良好的保护力。自2021年3月份以来,我国南北方省份流感聚集性疫情增多,部分省份自11月份以来已进入流感高发季节。季节性流感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通常表现为高热、头疼、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季节性流感的全身症状比普通感冒重,与新冠肺炎症状不易区别。

 

主要预防措施

 

预防季节性流感首先要从个人日常防护开始,节假日期间注意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尽量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避免接触呼吸道感染患者;要保持良好的呼吸道卫生习惯,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毛巾等遮住口鼻,咳嗽或打喷嚏后洗手,尽量避免触摸眼睛、鼻或口。家庭成员出现流感患者时,要尽量避免相互接触,尤其是家中有老年人与慢性病患者时。出现流感样症状早期应及时就诊,与新冠肺炎进行鉴别。当家长带有流感症状的患儿去医院就诊时,应同时做好患儿及自身的防护(如戴口罩),避免交叉感染。

为降低特殊人群发病、重症和死亡的风险,推荐老年人、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和医务人员等流感高危人群接种流感疫苗,6 月龄以下婴儿、孕妇和慢性病患者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也应考虑接种流感疫苗。

年龄<5岁的儿童(尤其是年龄<2岁儿童),易于发生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持续高热、伴有剧烈咳嗽、呼吸困难、神志改变、严重呕吐与腹泻等重症倾向,应及时就诊。奥司他韦等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是流感的有效治疗药物,早期尤其是发病48小时之内应用抗流感病毒药物能显著降低流感重症和死亡的发生率。抗病毒药物应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冬春季气温多变,应根据气温变化适时增减衣物;注意劳逸结合,适度运动锻炼,多做有氧运动,避免高强度对抗性剧烈的锻炼;节日期间,不要暴饮暴食,规律用餐,粗细搭配,合理膳食;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保持情绪稳定和身心愉悦。

4

 

诺如病毒胃肠炎

冬春季是诺如病毒胃肠炎高发季,人群普遍易感,诺如病毒具有变异快、环境抵抗力强、传播途径多样、感染剂量低、潜伏期短、排毒时间长等特点,容易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学校、托幼机构等集体场所是诺如病毒胃肠炎暴发/聚集性疫情高发场所。旅行团、游轮、度假中心也常有诺如病毒病暴发疫情发生。

诺如病毒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经食物和经水传播。人传人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包括摄入呕吐时产生的气溶胶、接触患者的呕吐物或粪便、接触被粪便或呕吐物污染的环境物体表面。食源性传播是通过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进行传播,污染环节可出现在感染诺如病毒的餐饮从业人员在备餐和供餐中污染食物,也可出现在食物生产、运输和分发过程中被含有诺如病毒的人的排泄物或其它物质(如水等)所污染。经水传播可由桶装水、市政供水、井水等其他饮用水源被污染所致。

最常见临床症状为呕吐和腹泻,其次为恶心、腹痛、头痛、发热、畏寒和肌肉酸痛,多数患者症状持续2~3天后恢复。极少数病例可发生重症甚至死亡。

 

 

主要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尤其是手卫生。良好的个人卫生是预防诺如病毒感染和传播最重要和有效的措施。勤洗手,特别是饭前便后、外出回家、照顾病人后,准备或分发食物和进餐前,要按照7步洗手法正确洗手,采用肥皂和流动水至少洗20秒。

注意饮食、饮水卫生。外出就餐选择正规、卫生条件好的餐厅,尽量食用熟食,生吃瓜果要洗净,牡蛎等贝类海产品必须煮熟后再吃;不喝生水。

病例的自我主动隔离。诺如病毒感染者患病期至康复后3天内最好居家主动隔离,尽量不要和其他健康的家人近距离接触,尤其不要准备和加工食物或照顾老人和婴幼儿。

污染物的及时消毒与清洁。被患者呕吐物或粪便污染的表面应及时用含氯漂白剂或其他有效消毒剂清洗消毒,并立即脱掉和清洗被污染的衣物或床单等,清洗时应戴上橡胶或一次性手套,并在清洗后认真洗手。

5

 

食物中毒

 

节假日期间,人员流动增多,聚餐和在外就餐的机会增加,发生食物中毒事件的风险增加。我国内地以微生物性所致食物中毒最为多见,主要发生在饮食服务单位和集体食堂,表现为共同进食同一种或多种受污染或变质食物后,多人发病,患者多在进餐后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主要预防措施

 

保持清洁,饭前便后、处理生、熟食物及其包装前后、接触宠物、处理垃圾之后要勤洗手。

餐具和厨具要用流动安全的水冲洗、晾干,并经常蒸煮消毒,厨房环境要清洁。生熟食物要分开,加工食物的厨具、容器要生熟分开。食物要彻底煮熟烧透,剩余食品和隔夜食品再次食用要彻底加热。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室温下熟食存放的时间不得超过2小时,不能及时吃的食物要冷藏或者冷冻存放,烹调好的食物在食用前要保持在60℃以上。

不买、不吃超过保质期的食品。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没有霉变的主粮、豆类和花生等,适当清洗、削皮,降低风险;食品制作的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外出就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信誉度高、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保持良好的就餐方式,尽量选择分餐方式,提倡使用公筷、公勺,减少交叉污染的风险。

6

 

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和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在我国,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高发的季节与我国北方燃煤取暖季节一致。高发省份主要分布在我国东北、华北和东中部地区。

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场所为家庭,包括使用煤炉、炭火等取暖设备的居室,安置燃气、煤气热水器的卫生间或淋浴房,使用燃气、煤气灶具的厨房等。此外,使用小型油、汽发电机的车库、地下室以及密闭的空调汽车内也是高危场所。

发生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症状主要与机体血液中碳氧血红蛋白浓度有关。轻度及中度中毒后迅速脱离中毒环境并及时抢救,一般无后遗症状。重度中毒患者病死率高,存活者可有严重后遗症。

 

主要预防措施

 

在寒冷季节如有条件尽量选择集中供暖。

家中使用燃气、煤气灶具或小型油、汽发电机时,应保持良好的通风状态,最好安装一氧化碳探测器,并定期检查维护。

一旦发生非职业性一氧化碳中毒,应立即开窗通风,同时迅速将中毒者转移至空气新鲜且通风良好处。尽快拨打120急救电话,尽早进行高压氧舱治疗;对于出现呼吸及心跳停止的危重患者,应立即给予人工呼吸和心脏按压。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