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学党史 明真相】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容否定

稿件来源:《史学理论研究》2019第3期 发布时间:2021-06-01 11:29:07

 

 

 

 

 

 

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根本路径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针对近些年来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继承中存在的诸多重大问题提出的一个重要概念。不论是中国历史,还是世界历史,每一次重大的质的进步和发展,都离不开文化、思想、知识正向的巨大变革,及其正向的引导。当今,我们正处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是中华民族承上启下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关键时期,是真正静下心来老老实实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重新认识、探讨、汲取和创新的时候了,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适应新时代的时候了。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圆融于当下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在三个体系质的提升中实现创新性发展。这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学术支撑。

 

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迫切需要历史智慧和文化思想的支撑,亟需从中国本土历史和文化中提炼出对我们国家和世界发展有益的现代因素。

 

第一,有必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重要思想、观点、概念、命题等进行提炼,对中国历史的文化背景进行大视野综合概括,从而既在博大的宏观上又在精深的微观中把握中国历史的文化精髓,揭示出中国历史内在的精神气韵。第二,中国文化自古就有文史不分的优良传统,所以有必要加强文史哲、儒释道之间的交流和对话。这有利于深刻把握和体验相关思想、观点、概念、命题等文字背后的深层内涵。第三,充分挖掘历史典籍中体现中国文化的内容,保证内容的详实性和扎实的学术性。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观点、概念、命题等,蕴含在古代经史子集、方志、戏剧等不同体裁的典籍中,亟需我们去耐心、细心、精心挖掘,梳理彰显。

 

优秀传统文化不但蕴含着中国历史的基因和根脉,而且还蕴含着中国思想、中国史观、中国智慧最为核心的理念。近几十年来,中国本土历史思想和历史理论的缺失已成为制约历史学研究的一个主要瓶颈,而其中一大原因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被忽视。哲学社会科学包括历史学三个体系的建设,将对此有质的改变。由此,中国学术从根本上面临着一个质的重要转折,那就是依托中华民族雄厚的文化根基和高度的文化自信,开辟一条本土化的学术道路。正是在这一过程中,那些否定优秀传统文化的错误观点将失去学术土壤和学术空间。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思想和观点,创造性地圆融于个体的生命和群体的生活,在促进个体生命与群体生活质的提升中实现创新性发展。这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人文支撑。

 

中国历史研究的一个优良传统是“经世致用”,而中华传统文化最根本、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其人文精神,“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是典型写照。近些年来,由于受西方价值观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负责保存我们国家和民族记忆的历史学,对现实越来越冷漠,离现实越来越远。应该说,这不是历史学的常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不论是历史研究,还是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都要走出象牙塔,去关注、关心人们的现实生活。如何圆融现实,关注当下的人生,传统文化中的如下几点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其一,提供个人道德境界不断提升的路径。人兽之别是中国古代提出的一个重要命题,而人兽之别的重要区别就是人具有伦理、道德和价值及其不断的提升。这在《礼记》《孟子》《荀子》等经典中有着生动详细的记载。伦理、道德和价值最初将人和兽区别开来。但到此并没有完结,对而是继续提升,踏踏实实去“明德”,乃至走向“至善”。由此,个人的人生境界、道德素养日新月异,从凡尘俗子进步为君子,从君子进步为大德,从大德进步为圣贤。由此,中国文化解决了人兽之别,以及个人层次的不断提升和超越问题。尽管世界各大文明都注意到道德伦理问题,但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伦理更为系统、精细而引起其他国家诸多学者的高度重视。例如,黑格尔曾言:“当我们说中国哲学,说孔子的哲学,并加以夸羡时,则我们须了解所说的和所夸羡的只是这种道德”。时至今日,这个问题仍然给人们以借鉴。随着当今世界人的物化问题日益严重,中国文化中的道德、伦理、价值的具体思想和观念,必将有益于世人。

 

其二,确立由个人至家庭、群体、国家、天下等境界提升的不同层次。如果仅仅只是个人的道德的成功,远不能说明中国文化博大精深。除了上述个人道德、境界的提升外,它还由己及人,乃至家、国、天下。第一,由己及人。也就是还要确确实实引导、育化、成就他人,即《论语》所说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第二,由己到家、群体、国、天下。这也就是《大学》所彰显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第三,相反相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值得注意的是,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并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而是双向的,不但相辅相成,而且相反相成。也就是自己不成功,出了问题,遇到了困难和挫折,就要反躬自省,不怨天尤人,不一味向外部寻求解决之道。这是除了伦理、道德、价值之外,优秀传统文化给予我们的一个有重要价值的思想和启示,尤其是对当今太注重物质追求的人们和社会。

 

可以说,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指向人们的人生,不但有量的积累,而且也要有质的提升,这是克服虚无主义等错误观点的源头活水。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具体思想和观念,创造性地圆融于各个层面的实践,在“知行合一”中实现创新性发展。这是克服否定优秀传统文化错误观点的实践支撑。

 

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是“知行合一”,也就是既重知,也重行。如果说将优秀传统文化圆融于各学科的三个体系建设,还在学术“知”的层面的话,那么将其圆融于各个层面实实在在的实践,则是“行”的层面。在中国历史的发展跌宕起伏的进程中,我们清楚地看到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优秀文化所起的重要作用。那是贯穿始终的从来不曾断裂的基因传承,连绵不断的精神命脉。它与不同时代的具体时空人事条件相融合,表现出不同的形式和形态,塑造了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之所以如此,就是与我们的先人对众多文化思想、理念实实在在的实践、担当有关系,尽管其中层次不一,方式各异。

 

知行合一关注的不仅是学理大道,更注重将学理大道落实到实实在在的行为。当今之所以历史理论或历史思想研究匮乏,就和“知”与“行”的不协调乃至相悖有关;与说得多做得少、唱得多行得少有着密切的关联。其一,就学理而言,知与行辩证统一,能知才能行,行又促进知。其二,就实践而言,只知不行难达真知,还是不知。因为,知要见之于行,需要智慧地圆融种种因缘条件,绝非空言“知”字所能办得。字识得,言说得,但不一定行得。例如,明德、至善,大家都认识,都会读,但行了没有?又行到什么程度?答案当然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理论研究所副研究员 高希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