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聚焦 > 正文

信息泄露成顽疾,如何防范互联网时代“裸奔”?

稿件来源:新华社 发布时间:2017-02-27 11:36:49

  如果您曾接到推销电话或诈骗电话,您的个人信息可能已经泄露。近年来,全国各地公安部门接连破获大型“非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案件,凸显“公民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愈发严重。大量个人信息如何被泄露、贩售?如何才能有效震慑和惩戒不法分子?监管执法还需要如何加强?

频破案揭开信息泄露“冰山一角”

近日,江苏连云港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公安部督办“9·22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已成功告破。此案抓获犯罪嫌疑人22名,缴获公民信息300余万条,数据存储量达1.7T。同时,还发现犯罪嫌疑人利用非法取得的公民个人信息,进行多种新型网络犯罪。

今年1月,西安公安雁塔分局成功侦破一起特大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案件,查获被非法获取售卖的公民个人信息上亿条,共40G电子数据。截至目前,抓获犯罪嫌疑人17名,涉案金额3万余元。

2016年12月,公安部发布了“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犯罪”十大典型案例。其中有:2016年6月,山东淄博公安机关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一起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抓获犯罪嫌疑人6名,打掉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源头2个,查扣公民个人信息近亿条;同月,内蒙古赤峰公安机关的网络安全保卫部门,破获李某某侵犯公民个人信息案。经查,该团伙利用软件筛选快递单号,通过快递公司内部人员查询对应的公民个人信息7万余条,非法获利3万余元……

这些仅是警方破获此类案件的一小部分,而警方所侦查到的此类犯罪行为,也仅是大量贩卖、交易个人信息犯罪行为中的“冰山一角”。只要还能接到推销或诈骗电话,证明个人信息还在这条“黑色产业链”中流转。

“黑色交易”令人防不胜防

个人信息是如何泄露的?为何屡禁不止?记者从警方侦破此类案件的过程中了解到,个人信息的“黑色产业链”的运转十分隐蔽,而信息泄露令人防不胜防。

“我们得到线索是一个偶然。”西安雁塔公安经侦大队警官张昊介绍,2016年9月,该大队在调查一起经济合同诈骗案时,对某一所涉案房屋中介公司进行侦察,发现该公司办公电脑中存有大量周围小区业主信息。民警随即对该店三名工作人员进行询问,得知三人多次以非法方式获取周围小区业主信息。

无独有偶,在江苏连云港告破的案件,也是在江苏公安开展‘净网清源’专项行动时发现线索并最终破获。而通过梳理多起类似案件,记者发现,警方多是在专项行动或偶然机会中发现信息泄露案的线索。

据警方介绍,在服务行业,如房地产公司、金融机构、物业公司、汽车4S店、中高档商场、学生培训机构等,以工作行为收集信息,往往是公民个人信息泄露的开端。也就是说,任何公众会留下个人信息的地方,都有可能是信息泄露的源头。

另外,个人信息的交易大都是批量式、整体式的,其“价格”的变化规律是随着转手次数的增加而贬值。同时,这些非法交易商也会市侩地为各类信息定价,比如高档住宅小区业主信息或者高档商场会员信息,都是黑市中“售价”最高的。

要解决“顽疾”需加强立法保护

记者发现,商家推出的各种活动、发放的购物卡、参加培训报名表,都需要消费者提供信息。但现今,相关部门对这么庞大的信息扩散,根本无法做到实时掌控。

对于日趋严重的信息泄露问题,不少网友认为,需要通过立法来加以完善。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石佳友认为,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比较复杂,牵涉到几乎所有行业,需要多管齐下。在立法层面,针对个人信息泄露问题,我国行政法、刑法、民法等都有规定,刑法修正案也增加了打击信息泄露犯罪方面的内容。但是,这些立法较为分散,“需要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来明确个人信息保护的主体机构、协调机构、如何打击等。”

北京外国语大学法学院教授丛立先认为,目前,可以探讨成立专门的行政监管机构,并赋予其协调公安、工商、工信等多部门的职能,对打击非法贩卖公民个人信息等违法形成常态化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