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辟谣专栏 > 甘肃发布 > 正文

辟谣|这10个“偏方”治不了病,还可能致命!最后几个最危险!

稿件来源: 发布时间:2016-01-10 15:18:43

  一生病,你是不是很容易想到偏方?然而很多医生都不喜欢偏方,倒不是对这种来自民间的智慧有什么偏见,而是因为他们见到过太多因为不靠谱的偏方而受到伤害的患者。

  小编请教了各科医生,列出了许多我们最为熟悉的骗人“偏方”。我们根据危险程度为一一你列出,最后一个最危险!

  流鼻血时仰头举手

  ◆ 

  危险系数:★★☆☆☆

  或许小时候长辈就教过你,流鼻血时,把头往后仰,举起手来,哪个鼻孔出血就举哪一边的手(亦有说举另一侧手)。

  

  网络配图

  杭州市中医院耳鼻喉科陈志凌副主任医生提醒,孩子流鼻血时,千万别让他仰头!

  实际在这个姿势下,不仅没有止血,还会将血液吞咽到食道和胃肠,刺激胃肠黏膜。出血量大时,还容易吸入气管及肺内,堵塞气道,导致危险!

  至于抬手,手臂与鼻子不是在一条血管上,这样做只是多此一举。

  正确做法:捏紧患侧鼻翼

  当孩子流鼻血时,应该让他坐下,头略向前倾,然后用冷毛巾敷在头部或在脖子上围一条冰毛巾或湿毛巾止血,或者在流鼻血的鼻孔中塞上一团小棉球,然后捏紧患侧鼻翼。

  

  痔疮膏治黑眼圈

  ◆ 

  危险系数:★★☆☆☆

  这也是流传已久的美容小偏方了,湖北省中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王玉英介绍,痔疮膏属外用药,其中确含有麝香、冰片等活血化淤的成分,但人的眼部皮肤特别敏感,若当眼霜用,会长期刺激眼部附近的黏膜,易引发接触性皮炎或脂肪球堆积 。

  如用痔疮膏对付黑眼圈,还可能导致色素沉着,局部沉积,加重黑眼圈,而且其气味刺激,还可能导致结膜炎等眼部疾病,导致不可逆的损伤。

  

  母乳涂脸治湿疹

  ◆ 

  危险系数:★★☆☆☆

  湿疹真称得上是小婴儿的“流行病”了,也因此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偏方。有人说,挤两滴母乳涂到宝宝脸上就好了,老家都是这么做的。

  杭州市中医院皮肤科陶承军主任医师说,生湿疹的宝宝皮肤屏障已经受损,再涂以母乳,只会使皮疹愈发严重。

  新生儿皮肤娇嫩,血管丰富,抵抗能力也较成年人弱,母乳涂在皮肤上,容易造成汗腺口、毛孔的堵塞,使汗液、皮脂分泌排泄受阻而形成汗腺炎、皮脂腺炎和毛囊炎,还容易滋生细菌。

  推荐靠谱小偏方:麻油

  专家推荐的靠谱偏方几乎没有,倒是生活习惯要多多注意:太阳少晒,衣服少穿,如果有湿疹污垢堆积在头皮上,可以用麻油,橄榄油来剥脱。

  服珍珠粉养颜

  ◆ 

  危险系数:★★★☆☆

  珍珠粉的养颜功效可谓流传已久,据说慈禧每十天就会服用一次珍珠粉,通过它能让皮肤变得柔滑有光泽。于是很多MM以为,吃珍珠粉养颜应该是这样的:

  

  但实际上,她们很可能吃成了这样: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皮肤科李斌教授指出,珍珠粉属于凉性药物,只有燥热体质的人才适合内服珍珠粉,在日常生活中,不少女性属于寒性体质,如果长期服用珍珠粉,可能会引起消化不良、腹泻、四肢发冷、面色蜡黄等寒邪伤正的症状。另外,体质偏寒、胃寒和结石症患者,也不适合服用珍珠粉。所以在服用珍珠粉前,一定要先寻医就诊确定是否可以内服。

  另外,珍珠入药内服,必须经过炮制加工,将其研磨为如面粉一样的极细粉末,否则可能对脏腑,特别是脾胃产生损害。

  腹泻吃大蒜

  ◆ 

  危险系数:★★★☆☆

  在急性腹泻期是不能吃一些刺激性食物的,包括大蒜,尤其是生蒜。吃大蒜的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杀菌防腹泻,但是应该在未病之时服用。相反,当你已经处于腹泻状态,如果再进食大蒜等辛辣食品,可能加重对肠壁的刺激,从而加重腹泻。

  

  藿香正气水抹肚脐退烧

  ◆ 

  危险系数:★★★☆☆

  有网帖称:用棉球蘸满藿香正气水放入肚脐后,半小时体温降至38.5度,一个小时后降至38度,早起后恢复正常。并称“此方法适用上至80岁老人下至7个月婴儿”。

  

  河南科技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淑丽表示,藿香正气水治疗发烧可能是利用其含有的45%-50%酒精即乙醇的散热降温作用,但并不主张此方法用于小孩,会对小孩的皮肤产生刺激,可能会引起过敏性皮炎或过敏性休克。

  特别提示,藿香正气水敷肚脐退烧不靠谱,酒精含量高的白酒退烧更可怕。酒精挥发时能迅速带走热量,确实能起到降温作用,但是小孩子的皮肤娇嫩,酒精容易通过皮肤进入孩子的血液,孩子就像“喝醉”了。大量酒精进入血液,就会造成脑及脑膜充血水肿,致使孩子因呼吸麻痹、重度缺氧而死亡。

  推荐靠谱小偏方:物理退烧

  38.5°是用药的临界点。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吴立群建议,还没到这个临界值最好先用物理退烧。

  温水擦浴,也可采用额头贴敷退热贴或凉毛巾等降温,多饮温开水。高热不退时不可“捂汗”。

  鱼刺卡喉,喝醋吞饭团

  ◆ 

  危险系数:★★★★☆

  吃鱼被鱼刺卡住,这样的事情许多人碰到过。很多人听来的方法就是喝醋,想着把鱼刺泡软了;或者吞饭团,把鱼刺咽下去。殊不知,这两种方法不仅不管用,还很危险。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喉科医生曾泉表示,鱼刺本来卡在喉咙部位可以轻易取出,吞食了饭团或馒头后,可能会导致其陷到肉里,刺伤喉咙,这时取刺将更加困难。更危险的是有些鱼刺会被带入食道,而食道紧贴着大动脉和气管,如果鱼刺扎破食道,扎入大动脉引起大出血或扎破气管引起感染,都可能危及当事人的性命。

  对于想通过喝醋软化鱼刺的办法,基本上起不到软化鱼刺的效果,即使能够软化,要软化很久才能把鱼刺全都软化完。喝醋时醋液在喉咙只能停留几秒钟就进入到胃部,反而会导致胃部不适,甚至烧伤咽喉和食道粘膜。就在刚刚过去的元旦节,重庆一年女子被鱼刺卡住喉咙了,喝了一斤醋也不起作用。

  正确方法:咳嗽呕吐

  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急救专家何忠杰表示,发现刺卡了,赶紧用力咳嗽,如不见效再用手指刺激舌根部,通过呕吐把鱼刺冲出来。还可用纱布、薄棉布裹住食指,擦拭上腭,将鱼刺取出。如果这些方法还不奏效,马上去医院,花几十元大夫就可以轻轻帮你夹出来了。

  何首乌黑发

  ◆ 

  危险系数:★★★★☆

  多年来大家都对何首乌的黑发功效深信不疑,可是你知道吗,何首乌吃多是会中毒的!

  河南省中医院药学一部主任赵旭介绍说,民间常用酒蒸首乌、首乌炖鸡进补。但是,何首乌含有一种蒽醌衍生物大黄酚,这种衍生物,过量服用会出现肝脏损害和刺激肠道充血,重者可出现阵发性强直性痉挛、躁动不安、抽搐,甚至发生呼吸麻痹。

  据中新网报道,去年12月成都一男子买来白酒浸泡何首乌,每日一饮,结果一个月后头发没变黑反而发觉双眼珠巩膜变黄,全身乏力,皮肤发黄。接诊医生表示,病人如果再晚来,随时都有因肝脏衰竭而死亡。

  

  完全不能用吗?也不是,但用多少,用多久,怎么用,都得听医生的。比如医院药房一般用的都是处理过的制首乌,毒性比生何首乌要小。

  生吃鱼胆明目

  ◆ 

  危险系数:★★★★★

  吃生鱼胆明目?这个偏方后果很严重!小编随意检索下就有许多案例:

  

  南京鼓楼医院肾内科何劲松主任医师表示,生吃鱼胆清火、明目甚至治疗咳嗽的说法,并无科学依据,反倒有人因生吃鱼胆而中毒。草鱼、鲤鱼、鲫鱼等一些常见鱼的鱼胆都有胆汁毒素(胆酸),胆汁毒素对细胞有毒性,而且这种毒还耐热,生吃熟吃都会中毒。一般吃下后,半小时到10小时内就会发病,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毒素到肝肾位置会造成肝肾的损伤,还会造成神经、心血管、血液系统损害,严重的会引起多脏器衰竭,甚至死亡。

  一旦吃了鱼胆中毒,无特殊解毒药,主要靠血液透析治疗,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肾功能恢复越快。

  正确方法:食疗

  比如多吃富含胡萝卜素的蔬菜水果,如胡萝卜、橙子、芒果、木瓜。

  另外,也可以喝枸杞菊花茶菊花清肝明目。

  刺脚趾急救中风

  ◆ 

  危险系数:★★★★★

  这样的微信最有迷惑性,滴血救命有三法:

  一是“半身不遂、口眼歪斜,马上取缝衣针将患者双耳垂最下点刺破,各挤出一滴血,病人马上治愈,而且愈后不留任何后遗症。”

  二:心脏病猝死发生后,马上脱掉患者袜子,用缝衣针分别刺其十个脚趾尖,各挤出一滴血,不等挤完十个脚趾尖,病人即清醒过来。

  三:不管哮喘还是急性喉炎等,发现病人出不来气,憋得脸红脖子粗,赶紧用缝衣针刺破其鼻尖,挤出两滴黑血即愈。

  

  很遗憾,这些所谓的小偏方里面,最不靠谱的就是“滴血救命三法”。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内科罗巍主任医师说,首先可以确定,从西医角度,这几条是毫无科学依据的;如果在中医经脉学上有理论依据,省内知名的中医大学和医院早就普及了。

  作为医生,他坚决反对患者尝试这三种放血疗法。首先,这会延误正规抢救的时间;其次,这种创伤性的方法自己不可能达到无菌环境,可能会造成感染,严重时可引发败血症致死——之前就有病例,女孩子刺耳洞,因局部感染导致颅内感染,进而引发全身感染。

  正确方法

  正确的做法是,尽量使病人原地平卧,松解病人的衣领和腰带,保持呼吸道通畅,可以把头转向一边,清除口鼻腔内的呕吐物,采取压额抬颌法打开气道,有条件的话给病人吸氧;尽快拨打120。观察病人呼吸、脉搏、神志变化,一旦发现呼吸心跳停止,应马上进行心肺复苏。

  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在最初四分钟内得到及时有效的复苏,才能最有可能获得生存机会。四分钟的黄金抢救时间,千万不要浪费在找针、刺血上!

  小八致力于传播科学、真实的信息,杜绝朋友圈“假消息”!觉得小八做得还不够好的点大拇指表示!

  你还听说过哪些偏方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