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各家媒体正在上演“现场直播”+“刨根问底”,e租宝事件的任何风吹草动都可以在朋友圈看到现场直播。其实回顾e租宝的发展过程,更多的人是充当看客的角色,看了一出现实版的“眼看它起高楼,眼看它宴宾客,眼看它楼塌了。”
微信公号“馨金融”这样评价e租宝现象,“对于媒体人来说,e租宝一直是一个诡异的存在,圈内人人都说它有问题,也不停的有文章报道它的问题,但是这一年以来就眼睁睁地看着它的广告越铺越广、规模越做越大。”
事实确实是这样,自e租宝成立的一年多来确实诡异,一方面是行业内比较一致地认为,e租宝的倒闭只是个时间问题,另一面是越来越多的媒体和知名之人为它站台。这样的两级分化,在其他行业很少看到。在e租宝出事后,就有人总结出了,哪些媒体给它做过广告,哪些名人给它站过台。
也有人这样评价e租宝事件,“不是每个人都有上帝视角,能够预知未来,或许也不具备鉴别项目良劣的能力。但对于看不懂看不透、看不懂的事情还是冷眼旁观为好,毕竟你不知道它是不是害人的。”
笔者也很佩服媒体同仁们刨根问题的能力,在e租宝出事之后的短暂时间里,大家迅速把e租宝毫无保留地扒了一个底朝天。但对于e租宝具体存在的问题并没有做出深刻的解读,最为关键的募集资金去向也鲜见相关报道。
其实在e租宝出事之前,也有媒体不时质疑e租宝存在的问题,但很快就没有了下文。笔者曾了解到,有媒体曾写了一篇质疑e租宝的稿件,虽然并没有写到厉害之处,但e租宝随后给该媒体投放了100万广告费用来“封口”,这一掷千金的气魄确实让媒体或者机构很难拒绝。
也有微信公号爆料,有业内人士对于e租宝在央视等权威媒体做广告表现出极度的担忧,甚至还给央视写过投诉信。
在这些质疑的声音中,唯一曾引起行业普遍关注的就是融360在年中,两度重磅发文质疑e租宝。
今年6月6日,在线金融搜索平台融360发布《e租宝被评为C-级 融360发3大风险提示》,指出e租宝存在三方面风险:平台无第三方资金托管、平台存在资金池嫌疑、信息不透明,债权保障度低。
随后的6月23日,融360再次发表《e租宝资金去向成谜 融360再发风险预警》的预警文章,更加详细地披露了e租宝存在的问题。文中称e租宝在平台上发布融资项目并筹得资金后,并没有将钱打给借款企业;有借款人甚至透露,e租宝借了很多公司的名义去融资,部分公司已经报案,公安介入。
当时有预警文章对一个细节已经说得很清楚,e租宝上多家借款企业的工商注册地址并不存在,比如e租宝平台上有一家名为 “深圳市隆金佳利科技有限公司”的借款企业,根据工商注册信息显示,这家企业成立于2014年11月17日,成立时的注册资金为50万,在2015年5月8日变更为3000万。但根据该公司在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上所登记的地址进行实地调研,结果发现并没有“深圳市隆金佳利科技有限公司”这家公司。
按照融360的说法,e租宝有明显的自融嫌疑,但这样有力度的质疑也没有持续,据了解,e租宝曾通过各种手段删除其他网站转载的这两篇报道。
试想一下,如果当时融360的这些质疑能引起行业的大讨论,e租宝的问题也会提前暴露在阳光下,监管层也会更早地关注到e租宝,当时它的交易量还不到100亿,即便出现问题,对社会的影响也不会很大。
把视线转回到当下,近日,短融网又因为不满“c-”评级而将融360诉诸法院。12月15日,这一争端将在海淀法院开庭。
对于这种解决争议的方式笔者持欢迎态度,最简单的道理就是事情越辨越明,把不一致的观点摆到台面上来讨论,让争议在阳光下得到解决。这是行业在监管没有明确之前,最为妥善的解决之道,而每一次在阳光下的争议解决,都是一次难得的投资者教育,对行业健康发展也是一次很好的促进。
如果都在桌下交易解决,一团和气,对于行业的发展来说也许就是个灾难。
笔者在2013年年中曾撰文预测当年10月之后会有一波跑路潮 ,提醒投资者注意防范,行业内立刻有人站出来指责说这是写行业负面,对行业发展不利,要弘扬正能量,鼓励行业发展。当这个行业有这些“猪”一样智商的从业者时,也是行业的悲哀。
当下的互联网金融尤其是P2P,面对各种各样的争议,不要一味的藏着掖着,很多问题可以公开来撕一撕,或许撕撕反而更健康。
作者微信公号:P2P评论(P2P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