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币贬值引发的连锁反应还未结束,这次人们把目光聚焦到了外汇储备上。人民日报海外版9月5日发表文章,辟谣境外机构“中国外储耗尽论”。人民日报表示,人民币不仅不具备长期贬值的基础,长期看仍将是较强势的货币,“中国外储耗尽论”不靠谱。
9月2日曾有外媒报道,荷兰合作银行称,鉴于外汇储备当前的消耗速度,中国央行到12月初就得停手支撑人民币汇率,放任其下跌。
荷兰合作银行金融市场研究主管Michael Every在报告中称,考虑到中国需要1万亿美元来支付6个月的商品进口款项和1.7万亿美元用于履行外债,中国至少得手握2.7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来避免任何潜在的缺口。根据彭博在8月份进行的调查,受入市提振人民币汇率等举措影响,2015年余下时间里,外汇储备的消耗速度将为每个月400亿美元。
“在8月份的最后几周,中国外汇储备可能已经缩水多达2000亿美元,”Every称。他还预计到今年年底,人民币兑美元将从当前的6.4跌至7。“如果2016年中国经济基本面没有改善,美国继续收紧货币政策,那么人民币进一步跌至7.50甚至更低也不无可能。”
8月中旬,中国央行基于汇改等多种因素考虑,通过调整中间价使人民币在3天时间内贬值3%。此后,为了应对市场反应以及稳定预期,央行又多次辟谣,称人民币没有进一步下跌空间。
中国央行上调了人民币中间价,并且在现汇和掉期市场出手干预、提振人民币汇率。因稳定汇率市场需要大量外储资金,自然引发了外资机构上述言论。
数据显示,今年二季度末外储余额为3.69万亿美元,连降4个季度,创2013年以来新低。
人民日报5日分析称,加大国际市场接轨后,波幅增大本不难理解,而中国央行及时引导市场预期回归稳定亦无可厚非。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张焕波在接受采访时指出,人民币汇率与外汇储备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在经济“新常态”下亦各有特点,相较之下,前述境外机构的观点则未免有些夸张。
“一方面,美元加息、股市震荡、国内经济放缓等因素造成了短期人民币汇率的宽幅波动,但这同样是人民币国际化加深之后的一种新常态,因此不必过于惊讶;另一方面,我国外汇储备自身也有藏汇于民及多元化发展的内在需要,美元占比下降,黄金、欧元等资产占比升高不仅有利于我国外储资产安全,还有利于我国与更多国家开展广泛合作。”张焕波分析。
张焕波表示,事实上,不同货币之间的汇率变化在长期取决于相应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目前,尽管中国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但仍能够实现7%左右的中高速增长,这不仅远比美国要高,而且高于很多发展中国家。因此,人民币仍然不会改变长期升值的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