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王超
时下,“互联网+”正在不断渗透和满足着人们的个性化需求定制。互联网时代的人们,就连看有些病都能在网上解决,让远离医疗中心的患者享受便捷、优良的诊疗服务。
网络诊疗 方便患者
目前,借助移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进行医疗服务的时机逐渐成熟,我市多家医院已经开启了多个网上医院分级导诊模式、互联网医联体和借助互联网的社区健康管理、慢性病管理平台,利用医生零碎时间为患者提供服务,扩大医生执业半径,助推分级诊疗的发展。互联网医疗使患者节省了大量时间,使患者足不出户就能询诊问药,而且看专家不排队。事实说明,借助互联网真正能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
当前,就医移动信息化将医院服务与患者的智能终端连接起来,使其能够在手机上就完成挂号、医患沟通和医药费支付等操作。西安天颐堂中医医院今年初开通网络诊疗、远程诊疗,副院长张林告诉记者,该院建立了50人的服务支持特勤组、20人的在线医疗分析咨询顾问、10人的上门服务专家医生组及20人的数据分析及软件服务的技术团队,确保移动医疗的及时性及准确和安全性。该院的在线问诊服务,既可向前连接健康管理,为用户提供健康咨询服务,也可向后连接导诊挂号服务,通过在线咨询将有需要的患者引向线下医院享受相关诊疗服务,根据不同病种和环境的患者,医院提供可选性方案满足患者及提高患者的就医难等问题。下一步该院将投入可穿戴式移动健康小站365×24小时,为患者的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网上看病 因人而异
目前,网上看病主要有三种方式:医疗平台咨询、网友间进行病情讨论与互助、通过微博平台与医生进行点对点的直接交流。不少网友表示,网络诊疗省时、省力,确实方便。那么网络诊疗真的靠谱吗?
记者随机采访了十几位市民,有五人都曾借助网络对照自身情况诊断,其中以借助百度等网友互助的方式居多,看的基本属于头疼脑热的小病。
25岁的小夏说,他是一名广告公司的设计人员,常常因为加班体力渐渐透支,失眠、多梦、忘性大。“我通过网上在线问诊,并根据大夫介绍的几样中成药,和大夫提示平日饮食多吃补气血的食物、睡前不玩电子产品、热水泡脚放松等方法,渐渐好了很多。”与此同时,也有一些市民表示,医生看病讲究“望闻问切”,单靠患者在网络或电话的口头描述,很难确诊。以精神类疾病为例,有些病症在初始期有很大的相似性,网络看病很容易误诊。
唐都医院一位外科医生表示,相当数量的疾病需要借助B超等其他辅助检查手段才能确诊,而网络问诊无法实现。一位已经在医疗网站上开通个人主页的我市某医院整形科医生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看病是一种趋势,但无法替代患者与医生的面对面交流。网上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意见仅供参考。这一点,患者自身应该明白。”
远程医疗 避开“陷阱”
到目前为止,我国在宁夏、云南等五省区开展远程医疗政策试点。远程诊疗实际上涉及一个最为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门诊?门诊是不是意味着病人和医生必须处在同一个物理空间内?在前互联网时代,这似乎是一个不证自明的道理。但随着互联网的发展,门诊的范畴可能会带来一些变化。通过在线诊疗,远在“千里之外”的医生可能比面对面的医生更能知悉病人的情况,更能提出针对性的诊疗方案。
灞桥区卫生局一位负责人表示,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远程医疗主要有在线医疗和移动健康服务两种模式。在线医疗主要是通过视频等网络沟通方式,让患者不必出门即可享受医疗服务。目前,中国医疗资源不平衡,开展远程诊疗可能有着更为重要的意义,可以让那些远离医疗中心的患者享受更为便捷、优良的诊疗服务,使得在地理上无法均衡的医疗资源能够在互联网上获得公平。
这位负责人同时表示,在相关法规尚未健全的当下,利用网络做健康咨询,在获得便利的同时,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提高警惕,避开可能存在的“陷阱”。首先,要确认网站以及医生是否具有资质,要核对相关人员是否具备医师资格、有无执业证。这些信息可上卫生部网站“执业医师注册查询”栏目,输入相关人名查询以辨真伪。其次,若是网上遇到热心荐药、荐医者,患者需提高警惕。正规医院的医生接受网络咨询时,一般只提供治疗原则、做些健康知识普及,不会随便推荐具体的药物。而对于网络上一些治愈各种疑难杂症、攻克世界难题的夸大宣传更需警惕。最后,若是遇到相关健康网站要求缴纳一定费用才能咨询的情况,患者最好不要理会。对于网络医生所给出的诊疗意见,患者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最后的诊断结果,建议患者还是到正规实体医院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