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德基食材使用6个翅膀8条腿的‘怪鸡’”“娃哈哈AD钙奶中含有肉毒杆菌”“农夫山泉停产,这水我再也不想喝了”“草莓含有致癌农药”……打开微信朋友圈,如此耸人听闻的标题总是让人好奇地点击进去一探究竟,这样的文章也往往吸引很多人阅读和转发。虽然最后被证实纯属谣言,但这些谣言往往过段时间后又再次“粉墨登场”,广为传播。
食品网络谣言究竟是如何炼成的?面对肆虐的谣言,我们又该如何反击,进而来保证食品安全能“食”话实说呢?
花样频出难辨别 食品谣言是如何炼成的?
花招1 描写“真人真事”吃××致死
2014年4月,一则“烧烤致人死亡”的消息在各网络论坛、贴吧、朋友圈、QQ空间上被大量转载,称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一位年仅28岁的王某全身出血,抢救无效身亡,此前吃了两串街边的烤羊肉串,死后化验出吃的竟然是老鼠!更多版本的“老鼠烤串致死”也在网上传播,比如济南传一12岁男孩吃过“老鼠肉烧烤”中毒死亡;辽宁本溪也传出5岁小孩吃了路边死老鼠肉烤的“羊肉串”全身出血,抢救无效;杭州也出现一名12岁男孩吃肉串死亡。一年内,全国多个城市均曾出现过类似信息,后经证实均为谣言。
●招数拆解:这类谣言动不动就是吃了送命。专家指出,之所以“××食品致死”被广泛传播,在于描述的场景与日常生活十分贴近,故事中的人物与情节描述细致、具体,消息发布者也常以“朋友”或“接诊医生”等身份自称,把整件事包装为身边的“真人真事”,容易让人信以为真。食用的“后果”又触目惊心,出于震惊,读者往往顺手转发。
花招2 冠以“权威信息源”
今年年初,一则“多种饮料含肉毒杆菌”的微信帖引起家长恐慌。其中,一条来自“妇幼保健院的提示”传播最为广泛。消息称:妇幼保健院提示您,请不要给宝宝喝爽歪歪和有添加剂的牛奶饮料,告诉家里有小孩的朋友,刚看了新闻:可口可乐、爽歪歪、娃哈哈AD钙奶、多美滋、雅培、美汁源果粒奶优菠萝味的,都含有肉毒杆菌。现在紧急召回,希望有儿女的爸爸妈妈相互转告。
娃哈哈公司相关负责人辟谣,并向公安机关报案,调查谣言源头。中国饮料工业协会发布声明,确认这条网络消息为谣言,所提及的各款饮料都未因食品安全或质量问题收到召回通知。
●招数拆解:这种以“某地检验检疫局公布”“某权威媒体曝光”“某研究机构发布”等“权威信源”为包装的谣言广为传播。专家提醒,网友看到类似消息时要留意查看真实信息源,即关注是否有权威媒体或官方发布过,并查看发布消息的微博账号或微信公众号身份信息。对于一些冠以“权威信息源”,但内容专业性不强,语言表述情绪化或逻辑牵强的文章,不要轻信或随手转发。
花招3 用恐惧性标题吸引粉丝
统计发现,许多食品安全类谣言往往标题“语不惊人死不休”。如《昨日安徽小孩吃辣条死了3个》《镇安凉皮出大事了》《这些食品都致癌,千万别再吃了!》《这是世界上最脏的鱼!千万不要再吃!》《天啊!最常吃的水果竟然比砒霜还要毒!》《千万不能吃的蔬菜水果部位,吃错可能致命!》等。
研究发现,这些吸引眼球的谣言,发布者大多是微信营销号,主要目的是吸引粉丝,为日后营销吸引人气。这些账号发布的微信并非每条都是谣言,大多平时发布的以心灵鸡汤或段子类内容为主。
●招数拆解:“这类文章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激起人们对身体伤害的恐惧和对死亡的焦虑。”中山大学大数据传播实验室研究人员指出,在微信看到某些食品被与死亡、疾病等危言耸听的词汇搭配在一起时,不要恐慌,要敢于质疑其是谣言的可能。若怀疑一条微信的真实性,不妨翻看该账号此前发布的历史消息,可大致判断其发布信息是否真的权威。
花招4 渲染加工环节的“脏乱”
去年底,微信上一则《凯里市饮料造假窝点被端!不要给小孩喝饮料啊!扩散!!》的消息引发关注。后媒体与当地多部门求证,最终确认该网帖反映的情况是网友“移花接木”所致。该文中描述了假冒饮料加工窝点脏乱差的环境和触目惊心的“地下水勾兑色素”的情景,强调“小孩吃了致癌”。
同样在去年,双汇集团新闻发言人刘金涛在官网发表声明称,《火腿肠还敢吃吗?实在太恐怖了,求扩散》等谣言严重损害双汇声誉。这则谣言中,把国外企业对猪、羊、马等动物尸体进行搅拌、粉碎等无害化处理的画面通过移花接木,配上火腿肠的生产画面,制成两段视频,并加上双汇部分产品图片。
●招数拆解:网络传播研究者发现,不少食品安全相关的网络谣言,描述、渲染食品“恶劣的加工生产环境和肮脏得惊人的原料”,比如肉制品的谣言常常通过描述令人作呕的加工环境、带病的牲畜源、寄生虫、添加剂等加工环节乱象,以此来引发公众的恐惧情绪。
花招5 借“应季”热点炮制“对口”谣言
每到盛夏来临,消暑美食的西瓜便会陷入“打针”传言,称“不法商贩利用注射器向西瓜内注射色素、甜味剂,让西瓜变得又红又甜”,或“黑心商贩给未成熟的西瓜注射膨大剂,损害肝肾、影响儿童智力发育”。一些文章还配有注射器和西瓜的合影照片,称“有图有真相”。
很多专家为此做实验粉碎谣言:西瓜打针10分钟后便会变质,不到24小时即已腐烂,注射色素和饱和糖溶液的瓜瓤有腐坏变馊的味道等等。
●招数拆解:植物学博士史军举例分析,打针西瓜图片有不少值得怀疑处。瓤中黄色较硬的条带是注射留下的痕迹,同一西瓜中的其他条带和白色瓜子为何没被染成红色?其实氮肥施用量、生长后期遇低温、品种差异都有可能导致条带现象。
对于网络谣言明显的“季节性”,网络传播研究人员发现,很多谣言跟当下热点话题有关, 夏季吃西瓜,西瓜的谣言“应季”而生,秋季吃大闸蟹,螃蟹的谣言便出现。谣言制造者抓住热点炮制“对口”文章,往往能迅速引发关注,增加阅读率和微信影响力。
“食”话实说不容易 企业“躺枪”维权艰难
食品谣言,对于被“躺枪”的企业来说实属重创,虽然可以辟谣,但谣言无处不在、流传广泛,企业最终遭受的损失还是难以挽回。
打击网络谣言并非无法可依,《刑法》第221条对捏造并散布虚伪事实、损害他人信誉的行为做出了规定。近年来,相关法律法规也都对互联网违法行为做了解释。新的“食品安全法”规定,肆意散布谣言者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条例处以拘留15天的处罚。但在实际司法实践过程中,企业维权案件却往往遭遇“立案难”“举证难”“调查流程过长”“谣言制造者主体难以认定”等实际操作问题的困扰。
近日,受众多流言缠身的肯德基打响反击战,一纸诉状将10个涉嫌造谣的微信账号告上法庭,迈出了维权第一步。肯德基中国业务总裁屈翠容对媒体说:“企业在网络上维护名誉权是一件非常难的事,尤其举证艰难。”她说,由于涉及的微信账号数量众多,搜集运营方信息难度大,保全证据的工作量也非常大。
网络谣言扩散速度快、覆盖面广的特点,也决定了企业难以追溯到谣言传播的源头,无法对幕后的造谣者进行有效打击,往往在原有谣言案件尚未侦破的情况下,新一波的谣言又肆虐开来。
多管齐下狠整治 绝地反击向谣言说“不”
5月2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指出,要用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食品药品安全治理体系。
在 “2015净化网络安全打击食品谣言”研讨会上,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副局长范小伟表示,网络谣言是网络一大公害,广大网民和社会公众深恶痛绝,打击网络食品谣言,事关网络空间正能量的彰显。
范小伟告诉记者,这些网络谣言多以耸人听闻的标题吸引大众,将剪接视频移花接木,将文字内容拼装改造,以新闻形式营造近乎“真实”的谎言。网络绝非法外之地。范小伟对记者表示,打击食品谣言要广泛动员,线上线下、多部门形成合力,行业协会、专家、食品企业、监管部门等要共同做到不信谣、不传谣,第一时间对食品谣言进行澄清。
“食品安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国家食药监总局新闻宣传司副司长申敬旺说,目前我国食品药品产业量巨大,安全管理水平正在提升,但相对薄弱的基本面仍然没有改变,引发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仍存在。这就需要政府部门、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提升食品安全的治理能力,推动形成尚德、守法的社会共治格局。
范小伟也表示,通过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营造出一个有利于食品行业健康发展、一个能够让广大人民群众信赖的食品网络环境。为此他建议,要建立网络失信黑名单,将恶意传播食品谣言的网民和网站纳入黑名单,最大限度压缩食品谣言生存空间;对于屡次制造、散布重大食品谣言的不法分子,要依法依规予以严惩,形成震慑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