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诚信,不仅对网络的发展到关重要,是网络安全和健康的支柱,更是有效利用网络优势的重要问题。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网络日益融入到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中。在获取新闻、收发邮件、游戏聊天、在线影院、网上课堂等方面,互联网已经成为社会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同时,各种网络行业中所表现出来的诚信问题也日益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
诚乃天之道,信为人之义。诚信是一种道义,是人类文化不可或缺的基础要素。失去诚信,不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甚至是行业,都必将为社会所摒弃。如今,中国互联网的确已经到了“过关”的时刻,这个关口就是“诚信关”。通过了这一关,中国互联网就会走进健康快速的发展期,继续为社会创造巨大的精神和物质财富。过不了这个关,就会极大压缩自身生存空间,降低对社会的贡献度,整个社会利益也会因此受损。
那么,中国互联网又该怎样顺利过关?
首先是整个社会形成合力,发动包括网民在内的社会力量,造成声势,形成气候,加强舆论监督。在充分保障互联网自由度与合法权利的同时,对诚实守信者,要通过制度化的措施给予扶助;对失信者则要依法惩处,并通过互联网企业的行业自治,形成一整套行业规范。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些做法都必须严格限定在法律范围内,激励与惩处的相关标准,都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
其次是启动法律程序和采取行政手段。随着相关立法的出台,整治互联网失信和违法犯罪行为将有法可依,这将会使网络失信和违法犯罪行为,受到法律和行政手段的公正制裁及监管,震慑不法之客,防止由于利益驱使铤而走险。但是,由于互联网在中国毕竟还是“新生事物”,许多问题如“人肉搜索”等还有待进一步讨论,所以,采取行政手段时必须慎之又慎,避免出现公权力对互联网行业的过多非法干涉。
第三,引入第三方信用评价机制。从专业的角度,运用技术手段,对网络经营单位进行全面、客观、科学的信用状况评价,并及时公布评价结果,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这种机制是连接道德干预和法律规范的桥梁,它为包括互联网企业在内的企业走向规范、有序、自律创造了基础条件。
第四,还需要互联网行业和企业以及相关组织机构自觉自律,使互联网行业从企业到从业者、协会组织等,形成网络诚信的联合体,达成行业自律共识,共同抵制,相互监督,相互促进,共同提高。当然,也必须强调的是,这种自律共识必须建立在法治的基础上,必须对公共利益负责,而不能是利益共同体“一致对外”的“内部人规则”。
不论当前网络失信存在多少问题,与它对推进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贡献相比,毕竟还处于“初级阶段”。同时,围绕着互联网建设,社会在联动,企业和行业在主动参与。据报道,3月10日,中国互联网协会将举行“中国互联网协会网络诚信推进联盟成立仪式暨企业信用等级评价结果发布会”。对照代表委员们的提议,从时间上讲好像是巧合和偶然,实际上却是一种默契和必然。
网站和网民应当依法办网、诚信用网,抵制和防止网络违规失信行为,营造浓厚的网络诚信氛围,推进网络诚信建设制度化;着力加强网络诚信理念宣传,营造诚实、自律、守信、互信的网络环境,引导网民牢固树立网络空间“七条底线”意识,增强网络互信、促进网络互信,使诚实守信成为网民的自觉行为规范;网民自觉加强诚信建设,带动网络诚信意识普遍增强,在全网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浓厚氛围。